shì

义士


拼音yì shì
注音一ˋ ㄕˋ

繁体義士
词性名词


义士

词语解释

义士[ yì shì ]

⒈  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或有节操、情操的或有武士风度的人。

嗟乎义士。——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
high-minded man;

⒉  支持正义、维护正义的人,支持公正的人。

person who upholds justice;

⒊  有正义感的人,行为正当的或公正的人;有操行、明辨是非的人。

righteous man;

引证解释

⒈  恪守大义、笃行不苟的人。

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武王 克 商,迁九鼎于 雒邑,义士犹或非之。”
汉 刘向 《列女传·楚接舆妻》:“义士非礼不动,不为贫而易操,不为贱而改行。”
宋 苏轼 《大臣论上》:“天下不幸而无明君,使小人执其权。当此之时,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。”

⒉  指侠义之士。

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赵襄子 曰:‘彼义士也,吾谨避之耳。’”
唐 司空图 《冯燕歌》:“魏 中义士有 冯燕,游侠 幽 并 最少年。”

⒊  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。

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阴沟水》:“城东南有一碑,碑文悉破无验,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:熹平 元年,义士门生 沛国 萧刘定兴 立。”
清 翟灏 《通俗编·释道》:“汉 《曹全碑》阴:义士某千,义士某五百。义士盖但出财之人。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。 宋太宗 朝避御名,凡义字皆改为信。今之信士,即 汉 碑所称义士也。”

⒋  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,称为“义士”。亦称“义民”。

国语辞典

义士[ yì shì ]

⒈  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。

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「武王克商,迁九鼎于雒邑,义士犹或非之。」
《五代史平话·唐史·卷上》:「倏降忽叛,变诈多端,百姓为之离心,义士为之切齿。」

烈士

⒉  出财布施,慷慨乐助的人。宋太宗时为避御名,改称为「信士」。

《通俗编·释道》引《金石文字记》:「汉曹全碑阴,义士某千,义士某五百。义士,盖但出财之人,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,宋太宗朝避御名,凡义字皆改为信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义士"的意思解释、义士是什么意思由潮知浩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而大陆来台义士结合*弯爱国同胞,风起云涌,毁家抒难,前仆后继,其惨烈悲壮,直可惊天地,而泣鬼神。

2.历史上的忠臣义士,临危时无不处之泰然;奸臣大恶,则无不惶惶不可终日。

3.不是尊前爱惜身,佯狂难免假成真,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情多累美人。劫数东南天作孽,鸡鸣风雨海扬尘,悲歌痛哭终何补,义士纷纷说帝秦。

4.不是尊前爱惜身,佯狂难免假成真,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情多累美人。劫数东南天作孽,鸡鸣风雨海扬尘,悲歌痛哭终何补,义士纷纷说帝秦。郁达夫

5.终于,大燕的江山走到尽头,仁人义士揭竿而起,义军遍地开花。

6.盖尝因而论之:豫让臣事智伯,及赵襄子杀智伯,让为之报仇。声名烈烈,虽愚夫愚妇,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。

7.蒿里行,关东有义士,兴兵讨群凶。初期会盟津,乃心在咸阳。军合力不齐,踌躇而雁行。势利使人争,嗣还自相戕。淮南弟称号,刻玺于北方。铠甲生虮虱,万姓以死亡。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。

8.历史上的忠臣义士,临危时无不处之泰然;奸臣大恶,则无不惶惶不可终日。

9.我写的是一种疯狂的时代,在那种时代中,有妖怪,也有大盗,有镖客,也有刺客,有义士,也有隐士,有侠女,也有妓女……他们的生活多彩多姿,充满了冒险和刺激。

10.1月份,网友“云台反贪义士”发帖举报连云港市政法委副*记孙灿在新浦区云台乡朱麻村建豪华欧式别墅,报道面世后引起强烈关注,别墅终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