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áihēi

白黑


拼音bái hēi
注音ㄅㄞˊ ㄏㄟ

白黑

词语解释

白黑[ bái hēi ]

⒈  白色与黑色。

⒉  指稻和黍。

⒊  比喻是非、善恶、贤愚、清浊等相反的人或事物。

⒋  分清;辨别。

⒌  佛教语。指俗人与僧徒。因俗人衣白,僧徒衣黑,故称。

⒍  指围棋中的白子与黑子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白色与黑色。

《管子·明法解》:“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,以官职之治定愚智,故勇怯愚智之见也,如白黑之分。”
《礼记·明堂位》“夏后氏 骆马黑鬣” 唐 孔颖达 疏:“骆,白黑相间也。”
明 李诩 《戒庵老人漫笔·江阴白鸜鹆》:“乌不日黔鵠不浴,白黑之朴由天然。”

⒉  指稻和黍。

⒊  比喻是非、善恶、贤愚、清浊等相反的人或事物。

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贤不肖自分,白黑乃形。”
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羣县赋敛,递相賕赂,白黑纷然。”
颜师古 注:“白黑,谓清浊也。”
《后汉书·冯衍传上》:“省羣议之是非,详众士之白黑。”
李贤 注:“白黑,犹贤愚也。”
唐 杜甫 《两当县吴中侍御江上宅》诗:“不忍杀无辜,所以分白黑。”
清 顾炎武 《菰中随笔》:“崇禎 十七年,而《熹宗实録》未成,亦由门户方争,白黑难定。”

⒋  分清;辨别。

宋 苏舜钦 《感兴》诗之三:“瞽説圣所择,愚谋帝不罪,况乎言有文,白黑时利害。”
宋 苏舜钦 《上孔待制书》:“其典吏部也,尽刮宿弊,专以白黑善恶为己任。”

⒌  佛教语。指俗人与僧徒。因俗人衣白,僧徒衣黑,故称。

晋 智林 《与周颙书》:“贫道捉麈尾以来,四十餘年,东西讲説,谬重一时。其餘义统,颇见宗録,唯有此途,白黑无人得者。”
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传·义解一·支遁》:“﹝ 支遁 ﹞止 东安寺,讲《道行般若》。白黑钦崇,朝野悦服。”
《八琼室金石补正·唐本愿寺三门碑》:“讲唱表正,白黑攸归。”

⒍  指围棋中的白子与黑子。

唐 李颀 《弹棋歌》:“蓝田 美玉清如砥,白黑相分十二子。”
唐 韩愈 《送灵师》诗:“围棋鬭白黑,生死随机权。”
宋 刘敞 《留邻几君章弈棋便宿小斋》诗:“错落盘上棋,白黑互跨所。”

国语辞典

白黑[ bái hēi ]

⒈  白色和黑色。

《淮南子·修务》:「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、分白黑。」

⒉  比喻是非、清浊、善恶。

《史记·卷一三〇·太史公自序》:「窾言不听,奸乃不生,贤不肖自分,白黑乃形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白黑"的意思解释、白黑是什么意思由潮知浩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近音词、同音词


词语组词

造句


1.经过辩论,事情谁是谁非,已经白黑分明。

2.经过辩论,事情谁是谁非,已经白黑分明。